畜牧资讯

李未博:科技赋能乌蒙山区的畜牧振兴之路




来源:毕节试验区杂志社 2025-05-13 关键词: 李未博


提要: 在连绵不断的乌蒙群山中,毕节市畜牧业现代化转型正悄然改变着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。而这一喜人的变化,离不开每一位畜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。毕节市农科院畜牧水产所副所长、高级畜牧师李未博就是其中之一。26年来,他扎根基层,以科技为犁铧,在畜牧科研与产业实践中开垦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。从实验科研到扶贫攻坚,从生态养殖到全产业链构建,李未博用“研究、创新、合作”的信念,书写了一位畜牧工作者对土地、人民的深情答卷。


1999年12月,从贵州省毕节农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的李未博,因成绩优异被分配到毕节地区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工作,自此,便与畜牧结缘。彼时,毕节山区畜牧业仍以传统散养为主,生产效率低下,疫病频发,农民收入微薄。年轻的李未博意识到,唯有科技才能打破这一困局。他立下誓言: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,把技术留在百姓家。”

李未博进入畜牧行业一干就是几十年。从不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,在实践中,不断积累经验、更新知识、充实自己、提高业务素质。2017年12月,获得高级畜牧师资格。他坚持不耻下问、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同志学习请教,给自己注入新鲜“血液”,从理论到实践,从实践到理论,逐步掌握了专业技术知识以及畜牧专业有关的标准、规范、规程和法规,能将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工作实践,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专业技术工作经验,能解决畜牧生产、农牧业产业化管理、生态保护与建设等方面的技术难题。

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截至目前,李未博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、实用新型专利2项,发表科技论文20篇,主持或参与省市级以上科研项目40余项。他的研究领域覆盖良种选育、疫病防控、低碳养殖等关键环节。例如,他主持的毕节市创新能力培育项目《乌蒙乌骨鸡绿壳蛋品系选育》,成功培育出产蛋率高、抗病性强的优质鸡种,填补了当地特色禽类种质资源的空白。


图片

图片

多年来,他用初心践行使命,用耐心开展工作,用恒心推动畜牧产业发展,在我市畜牧业发展过程中,长期致力于乌蒙乌骨鸡、威宁鸡、可乐猪、纳雍糯谷猪等品种的选育与研究。坚持做畜牧技术推广的“领路人”,用自己毕生所学,竭尽所能的贡献着自己的全部力量。

纳雍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,畜牧业是当地脱贫的重要抓手。2016年,李未博将威宁鸡和乌蒙乌骨鸡选育为“脱贫攻坚主打品种”,并纳入纳雍县五大脱贫产业规划。然而,推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。


图片

起初,企业对新技术的成本投入心存疑虑。李未博回忆:“家系选育需要长期投入,企业认为这是‘烧钱无底洞’。”为此,他多次组织技术培训,用数据对比展示良种鸡的抗病性和市场溢价能力。最终,团队成功说服企业,建立起“种鸡选育—生态放养—定点屠宰—冷链配送”的全产业链体系。

这一体系的效益远超预期。截至2022年,纳雍县依托土鸡原种场、88个生态放养场和年屠宰3000万羽的加工厂,每年出栏商品鸡183万羽,生产生态蛋820吨,带动1978户贫困户分红112万元。纳雍县化作乡村民陈文感慨道:“自己从一个农民到养殖技术‘专家’,多亏有了李未博等老师技术指导,现在能在育苗孵化车间独当一面了。” 


李未博的科研从不局限于实验室。他更注重技术的落地转化。2017年,他参与的团队在纳雍县建立土鸡原种场,将荒坡改造为年存栏13.5万羽种鸡、孵化1500万羽鸡苗的现代化基地。通过推广“虫草养鸡”“林下养鸡”等五种生态放养模式,当地养殖户的收益提高了30%以上。“科研的价值在于解决问题,而不是纸上谈兵。”李未博说。

李未博的扶贫实践不仅停留在产业层面。他积极争取扶贫资金,推动“产学研结合”模式,将科研机构、企业和农户紧密联结。例如,2017年,李未博作为主要完成人,他参与的“乌蒙土鸡产业化开发配套技术应用与推广”项目,获贵州省农业丰收二等奖,成为科技扶贫的典范。

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,李未博始终将环境保护视为不可逾越的红线。他深知,传统养殖业的污染问题可能让发展成果付之东流。  

针对畜禽粪便处理难题,他研发出“蝇蛆、蚯蚓养殖技术”,将粪便转化为高蛋白饲料和有机肥,既降低了污染,又创造了额外收益。此外,他主导的“低碳养殖模式”通过优化饲料配方、推广节水设备,使饲料转化率提升15%,水资源消耗减少20%。  

“生态养殖不是口号,而是生存之道。”李未博强调。他的努力得到了多方认可。2015年,“畜禽粪便治理及蝇蛆养殖技术集成示范”项目获毕节市科技进步三等奖;2023年,纳雍土鸡生态养殖园区被列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。


图片

李未博常说:“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。”他深谙合作的重要性,尤其注重“党建+科技服务”模式的探索。李未博团队探索出“政府+公司+科研院所+基地+农户”的协同模式。在纳雍县,他们指导建设年屠宰3000万羽的加工厂,推行“冷链运输、冰鲜上市”制度,将土鸡附加值提高30%。这种“产学研用”深度融合的机制,使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大幅提升,如团队协助企业构建了12项产业工程技术体系,制定了多个地方标准和养殖技术规程等。

自2016年至今,李未博几乎每年都会参加贵州省科技特派员服务工作,将科技知识“下沉”,服务更多养殖户。2024年来,更是被推选为纳雍县省级科技特派团团长,为养殖企业(农户)解决养殖技术问题100多个,开展养殖技术24次,培训人员800余人,执行科技特派员基地建设项目4个,有效促进当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。

科研之路从无坦途。李未博坦言,最大的困难并非技术瓶颈,而是观念的转变。“新技术推广初期,总有人质疑‘花架子’‘不实用’。”  

面对阻力,他选择用事实说话。在推广乌蒙乌骨鸡配套系选育技术时,他带领团队深入农户家中,手把手演示养殖流程,并建立示范户制度,让成功案例成为“活广告”。如今,乌蒙乌骨鸡已成为毕节市地理标志产品,远销粤港澳大湾区。

科技工作者的使命,就是让更多人看见未来的可能性。”李未博说。他的坚持不仅改变了产业,更重塑了人们对科技兴农的信任。

26年风雨兼程,李未博从青涩的技术员成长为畜牧科技的领军者。他的故事,是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缩影——用创新突破瓶颈,用合作凝聚力量,用责任守护乡土。

如今,乌蒙山区的荒坡上,现代化鸡舍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趣。而李未博依然奔波在田间地头,他的下一个目标,是推广绿色养殖技术以及努力培育科学养殖带头人和养殖技术能人。“只要还有农户需要,我就会一直走下去。”他说。  

在这片被科技唤醒的土地上,李未博的脚印,正延伸向更远的未来。(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) 




返回上一步

畜牧168——畜牧溯源网
  • 全国性畜牧业溯源、服务、直卖平台
  • 国内畜牧行业专业门户网站
  • 牛羊及牛羊肉等畜牧产品在线交易市场
  • 本地区畜牧业指定数字化溯源、交易、服务平台
0.071331s